7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宣布美日达成贸易协定:美国将对日关税从25%降至15%,日本则承诺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且美国将获得“90%的利润”,同时日本还需向美国开放汽车、农业等市场。尽管协定细节尚未公布,但从特朗普披露的核心内容来看,这一协议的达成是日本作出较大妥协后的结果。长远来看,该协定对日本弊大于利。
二战后的“美主日从”同盟结构使日本对美国形成“惯性依赖”,缺乏对美平等谈判的资本。日本习惯性认为,若与美国发生对抗,极有可能面临安全上被“抛弃”与经济上遭制裁的双重打击。因此“对美协调优先”成为日本各届政府奉行的原则。即便明知协议存在不平等之处,日本也倾向于选择“避免最坏情况”。此次日美贸易协定的达成,可谓是这一传统剧本的再次上演。
当前,日本面临着特殊的政治与经济压力。国内政治层面,在2025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日本首相石破茂领导的自民党和公明党执政联盟遭遇历史性失利,首次沦为“参众两院少数政权”。其政策执行力与谈判权威性因此被严重削弱,已无力调动更多政治资源与美国抗衡。在石破茂政府看来,既然选举结果已成定局,便无需再顾及选举压力。快速达成贸易协定还能让石破茂取得“历史成绩”,从而缓解来自党内保守派和美国的双重压力。
经济方面,2025年一季度,日本经济已出现环比负增长,汽车出口额同比大幅下降,而且国内还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在此情况下,若不能快速达成协议,或将由此导致关税升级,届时日本经济将遭受更为严重的冲击。因此,日本缺乏承受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的基础与底气。
此次日美贸易协定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和民众的不安情绪。7月23日,受该消息影响,日经指数开盘大涨。市场似乎呈现出一片“劫后重生”的“繁荣”景象。但日本经济即将面临较大风险也不容忽视。
首先,日本的重要产业实质上仍会受损。美国最初威胁要对日本汽车加征25%的关税。虽然后来美国将关税“让步”至15%,但这一税率仍是原税率2.5%的6倍。日本汽车企业为维持竞争力,将不得不继续降价,行业利润率势必受到压缩。丰田、本田等企业为规避未来的关税风险,已计划在美国投资扩建产能,这将导致日本国内汽车制造业岗位大量流失。而且,日本须向美国开放汽车市场,可能会让特斯拉等美国电动车企业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挤压日本本土汽车产业的生存空间。同时,日本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将使美国农产品更容易进入日本市场,导致日本本土农产品价格下跌。日本农户将面临来自美国廉价农产品的激烈竞争,部分农户可能被迫退出市场,进而影响农业就业。
其次,巨额的投资承诺将导致资本外流,掏空日本的经济根基。日本承诺向美国提供高达5500亿美元的一揽子投资计划,且美国要求获得90%的利润分成。日本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日本对美直接投资总额约为1.2万亿美元,2024年日本对美净投资额约为11.7万亿日元(约合802亿美元),已处于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若按照协定计划大规模增加对美投资,将会在相当程度上挤压日本国内的投资水平,造成本土产业升级资金短缺,加剧本土产业空心化。而当前海外资产收益率的下降趋势也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日本经济将面临多重冲击。
最后,后患的累积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日美贸易协定将对日本现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加大经济整体运行的风险。日本本就面临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农业从业人口更是日益减少。市场的开放将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使农村家庭收入缩水,加速农村人口外流,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许多地方经济或将陷入“衰退—人口流失—衰退”的恶性循环。日本政府若要缓解农民损失以及安抚产业外流带来的影响,就需要加大补贴力度,这无疑会进一步恶化财政状况。另外,资金外流还将诱发日元贬值,加剧通胀压力。日本央行如果选择加息,会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冲击目前低迷的经济增长;若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则无法抑制通胀,且会纵容资本外流,日本经济同样难以承受。因此,日本的货币政策正面临两难境地。
对日本而言,这份日美贸易协定的本质,是以牺牲本国经济和产业根基为代价,换取的仅是“短暂喘息”。美国通过关税杠杆和投资要求,实现了产业链回流与增加关税的双重目标,而日本则可能长期陷入产业空心化和资本外流等系统性风险之中。(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颜泽洋)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