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对帮信等犯罪的司法适用提出更为明确具体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政策指引规则。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是2015年11月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增设的罪名。近年来,尽管在严厉打击之下帮信犯罪形势有所好转,但当前涉“两卡”(电话卡、银行卡)犯罪案件数量仍处高位,帮信犯罪职业化、跨境化特征明显,并且帮信犯罪的被告人呈现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初犯比例高的“三低一高”特点。缺少信息鉴别能力的未成年人、学生群体,更容易被诱导成为帮信犯罪的帮凶。近日,媒体报道了一个典型案例:高考中取得670分高分、填报浙江大学的陈某,受到“高薪兼职”诱惑,在犯罪分子的远程操控下,频繁通过银行卡转移赃款。短时间内,经他手流转的资金高达87万元。原本有机会进入名校的他,还没等来录取通知书,却先进了看守所。
帮信犯罪的危害不仅体现在法律层面,更对金融安全和社会经济秩序构成严重威胁。涉“两卡”犯罪为电信诈骗、洗钱等违法行为提供了资金流转渠道,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其次,大量非法交易导致银行和支付机构的监管成本大幅上升,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此外,帮信犯罪的跨境化特征使得资金追踪和追赃难度加大,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可控性。
在此前的司法实践中,存在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不统一等问题。本次相关量刑标准和政策规则的明确,能够起到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明确的规则可以减少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避免因司法尺度不一导致的“同案不同判”现象,从而增强公众对法律体系的信任。另一方面,对犯罪行为的精准打击能够形成有效震慑,减少潜在犯罪者的投机心理。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边际威慑”,即通过提高犯罪成本来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次量刑标准和政策指引规则的明确,为打击帮信犯罪开宗明义,为未来相关司法实践提供重要指导。对于金融行业和科技企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银行和支付机构应加强对“两卡”交易的监控,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异常交易;电信运营商则需严格实名制管理,防止电话卡被用于犯罪活动;科技企业,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深度合成技术的开发者,更需警惕技术被滥用的风险。未来,企业需在技术研发中嵌入伦理审查机制,确保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除此以外,还可以从加强司法国际合作,推动完善技术防控体系,强化公众教育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方面进一步打击此类犯罪行为。
此次意见标志着我国在打击帮信犯罪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明确的司法标准、宽严相济的政策导向以及行业联动治理,将有效降低社会成本,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与安全。未来,随着司法体系的完善、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深化,帮信犯罪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和更加稳健的金融环境值得期待。(作者系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