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防御”背后的中国技术自信
| 2025-09-12 11:06

距今约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至15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统治地球2亿年的恐龙灭绝,也标志着白垩纪的结束和新生代的开始;2013年,一颗直径只有20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冲入地球大气层并爆炸解体,造成了超过1600人受伤。这些事件都提醒着人类,从古至今,小行星撞击一直是威胁地球生物安全的重大隐患。

近日,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院士全面阐述了我国小行星探测与防御体系构想,并宣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对一颗对地球存在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先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对其实施高速撞击”。这一表态迅速在国内外引起热议,并引发人们无限遐想。

事实上,中国的小行星防御事业并非临时之举,而是一项经过长期规划的系统工程。早在2022年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就曾明确提出,要“论证建设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提升监测、编目、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为这项事业奠定了政策基础。通过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中国逐步完善了任务规划:从2023年提出“2030年实现动能撞击目标”,到2024年确定“伴飞+撞击+伴飞”的创新任务模式,再到如今计划实施的首次撞击演示任务,中国航天以稳健步伐推进着小行星防御体系建设。

所谓“伴飞+撞击+伴飞”,指的是观测器先抵近目标小行星获取详细参数,再利用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随后由观测器对撞击效果进行评估。这一过程将充分验证动能撞击技术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有效性,为应对潜在威胁积累关键数据。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航天将任务执行时间较原计划提前了一年,既反映出应对太空威胁的紧迫意识,也彰显了航天人在一次次突破中积累的技术自信。

此外,构建全方位的近地小天体防御,监测预警体系是基础。目前中国正打造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网络,形成多口径搭配的地基监测网和具备数据汇集、风险研判能力的综合服务系统。例如,2024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成功对小行星2024 RW1开展接力追踪观测,精准预报其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时间和位置,标志着我国小行星监测能力取得重要进展。这种“发现即有预案、风险即能应对”的体系化能力,体现了中国在太空环境治理领域已经具备专业水准。

在技术与能力层面之外,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小行星防御与太空治理视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2018年,中国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积极参与全球太空安全协作。与某些国家醉心于追求太空军事化、并将他国的进展视为挑战不同,中国明确提出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例如,2025年发射的天问二号探测器搭载的多项科学载荷中预留了国际合作接口,在执行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任务中也将积累的探测数据向国际科学界开放。而在小行星动能撞击任务的计划里,中方也特意规划了国际联合观测时段,允许各国科研机构利用地面设备参与撞击效果评估,形成“数据共享、成果共有”的合作模式。包括动能撞击任务的执行位置特意选择在距地球1000万公里的安全区域。以上种种都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的合作精神与责任意识。

正如吴伟仁院士强调的,“如果全球共享数据,共同掌握科学成果,最后我们可能得出更加精确的结论和科学的认知,这对我们整个人类都是有好处的。”

随着人类的足迹踏入外层空间,对小行星威胁的认知不断深化,作为地球文明的重要一员,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行星防御体系建设,将尖端技术转化为守护地球的公共产品。这种跨越国界的责任担当,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高度,更彰显了人类携手应对共同挑战的文明智慧。在浩瀚宇宙中,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中国将继续与世界各国一道,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构建太空安全屏障,为赓续人类文明贡献东方智慧与中国力量。(作者是航空工业融媒体中心航空产业研究员)


精彩推荐
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
05-19
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05-18
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
05-11
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年轻化的选择
04-20
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预售抢购模式”及“两级火箭渠道模式”
04-20
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
04-17
热点推荐
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06-08
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06-08
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06-08
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06-08
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06-08
TMALL@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用脑洞致敬生活!
06-08